上海作为中国超大型城市的典范,其对生活饮用水的管理覆盖可以概括为:“最严格的标准、全链条的闭环管理、智慧化的赋能、城乡一体的高标准覆盖”。 上海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管理体系非常精细和先进。
以下是上海对生活饮用水管理覆盖的具体体现:
一、 水源地保护:立足长三角,守护“水龙头”的起点
上海的水源战略经历了从以黄浦江内河水源为主到以长江口优质水源为主的重大转变。
四大水源地:上海现已形成“两江并举、多源联动”的格局,主要依赖青草沙、陈行、东风西沙、金泽四大集中式水源地。
跨区域协作:这些水源地的保护超越了上海市行政边界。例如,金泽水库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水源,其保护需要与江苏、浙江两省协同合作。上海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源保护,建立了联合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这体现了上海水源管理的宏观视野和协作能力。
严格管控:在水源地周边划定一级、二级保护区甚至准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任何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二、 制水工艺:对标国际,确保“出厂水”优质
上海的自来水厂普遍采用了高于国家标准的深度处理工艺。
全面普及深度处理:全市主力水厂,如南市水厂、杨树浦水厂、临江水厂等,均已完成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改造。这种工艺能高效去除水中的微量有机物、嗅味物质(如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也就是影响口感的“异味”来源),并大幅减少消毒副产物。
出水水质内控标准更严:上海供水行业的内控标准在某些指标上严于国家标准(GB 5749),旨在为用户提供口感更佳、品质更高的自来水。
三、 输配水管网:大规模改造,杜绝“二次污染”
上海作为老城市,曾经面临老旧管网锈蚀导致的二次污染问题。近年来,政府投入巨资进行系统性更新。
高危管网改造:持续对中心城区以及老旧小区的铸铁管、镀锌管等易腐蚀管道进行大规模更换,使用不锈钢管、球墨铸铁管等优质管材。
闭环管理:对从水厂到小区二次供水设施之间的市政管网进行严格管理和定期冲洗维护。
四、 二次供水: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管理覆盖的关键亮点)
这是上海饮用水管理覆盖中最具特色和成效的一环。所谓“二次供水”,是指通过小区内的水箱、蓄水池、水泵等设施将自来水转供到用户家中的环节。过去,这里因产权不明、管理主体多元(物业公司等),是水质风险的“重灾区”。
上海通过地方立法和市政府实事工程,基本实现了二次供水设施的全面接管和专业化管理。
体制改革:将原本由物业公司负责的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水泵、水箱、水池等)的管养权,统一移交给城投水务(上海水务局下属专业供水企业) 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改造:政府出资对全市成千上万个居民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彻底改造,更新设备,采用更卫生、更智能的设施。
定期清洗消毒:由专业公司严格按照规范,对水箱等设施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和水质检测,并向居民公示结果。
这一举措真正实现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无死角管理覆盖,确保了入户水质的稳定和安全。
五、 水质监测与智慧水务:全天候的“眼睛”和“大脑”
上海建立了覆盖全域、实时在线的水质监测网络。
三级监测体系:包括水厂实验室监测、供水企业监测站、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海监测站的第三方监测,形成有效的监督闭环。
在线实时监测:在关键节点(水厂出厂口、管网关键点、部分小区)安装在线水质监测仪,实时监测浊度、余氯、pH值等关键指标,数据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
“一网统管”:将供水系统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预警预报和智能调度,快速响应水质异常或爆管等突发事件。
六、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水质公告:定期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公布全市供水水质情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热线服务:市民可以通过“上海供水”APP或热线电话查询水质信息、反映用水问题,管理部门会及时跟进处理。
总结
上海对生活饮用水的管理覆盖特点:
全域性:覆盖了从长三角水源地到用户水龙头的每一个环节。
高标准:制水工艺和水质内控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精细化:尤其体现在成功破解了“二次供水”这一全国性难题,实现了真正的“最后一公里”覆盖。
智慧化:依托科技手段,实现实时监控、智能调度和高效应急。
一体化:实现了城乡供水服务的同质同标,郊区居民同样能享受到高标准的饮用水服务。
可以说,上海已经建立了一套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堪称先进和完备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